如何調節小孩子厭學的
范老師
編者按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許多小孩子眼里,父母可能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會將“學習好”作為一個優點,并以“學習”作為目標。但在父母看來,小孩子對于學習的態度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不自知,總是拿自己的過往經歷去教育小孩,“你現在吃不了學習的苦,將來就會吃生活的苦。”“現在學習不好,將來會如何如何如何”等,讓小孩子背負這個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因為這個施加壓力,會對小孩造成不好的影響。
只是,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情的認知并沒有大人那么深刻,他們并不明白,學習是為了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
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是天生的天性,它就像一個保爾好學的戰士一樣,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更不能輕易放棄。
他們能敏銳地感知到父母將要對他的學習做出什么反應,以及影響他的態度,以此來判斷父母是真的關心、愛他還是在施壓。
事實上,家長無意間的一句話,往往會成為孩子的“施壓者”,造成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好的教育,不應該是打擊、嘲諷、漠視,更不應該是打擊、摒棄,在充滿否定、打擊、漠視的情緒里,鑄就一座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
而每一個不被看見的、被肯定的孩子,即便被父母冠以各種缺點,也是不具可比性的。
只有在孩子心中,父母始終有溫度,孩子才會在這溫度中長大,愿意向父母靠近,勇敢地表達自我。
2、當孩子對父母說“不”時
不要把他們當作小孩子
知乎網友@莫莫小時候,他的父母習慣了以愛的名義,不斷地數落他:
“每次都說你不行,可是你每次都是逃不脫這種宿命。”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把你的房間收拾好,房間比不過別的小朋友,你怎么就是不聽呢?”
……
這些話語像刀子,會像刀一樣深深傷了孩子的心,使他們往往得不到安慰和關愛,即使父母說話也很少回應,甚至連敷衍的語氣都顯得麻木。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訓斥,超過百分之八十次的時候,他們的內心都在想:
如果我說了不算,那我就不用改正了,結果就是孩子受到傷害。
“爸媽的每一次失信,都會影響我對自己的判斷”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里,如果孩子總是犯懶或者犯錯誤,一定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的。
“爸爸媽媽不信任你”
這句話就像一把刀一樣,不斷地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再愛自己了,在父母的眼中,自己一無是處,
甚至是在父母眼里,孩子是多余的存在。
在這種認知中,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孩子想怎么樣就怎么樣,所以,將來有可能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而且將來可能一事無成,
所以,在他們眼里,孩子做的任何事,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思,不能自己的意愿,否則,就會對他們失望,因此,孩子就會覺得不受父母的意愿,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進而不愿意去上學。
第三種情況:孩子可能患上了學校恐懼癥
有些孩子,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兒童,他們出現恐懼癥的癥狀時,可能會表現出對學校的恐懼,因為校園里沒有老師,沒有同學,也沒有可以任性玩耍的地方,他們會害怕去學校,會因為學校里沒有父母的陪伴,感到非常孤獨、自卑。
如果孩子有上述這些情況,父母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