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上學孩子在家,但厭學只是一種表象,但厭學背后,本質是對關系的不滿。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這是所有家長都關心的問題。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講過,厭學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于孩子厭學的態度,要知道厭學的孩子,心里都是十分排斥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討厭學習,討厭上學。”
我家的小海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上學的目的不是去學習,而是去遠離父母。
他本來就是比較懶的,這在家長眼里就是不努力、不勤奮、沒出息。
他也經常對我說,從上學開始,他就跟我說:“媽媽,我不想上學,我想去打工。”
當然,我也確實很支持孩子休學。因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隨隨便便地退學,只是有一部分孩子實在是太愛“懶”了。
孩子不去上學,那就是孩子太懶了,總想著玩。我看見過一個孩子,早上起床,和爸爸說:“我今天不想上學了。”
“真不想上學,不想上學,想待在家里玩游戲。”
“真不想上學。”
“真不想上學。”
“真不想待在家里,不想去學校。”
“真不想去學校,不想去學校,想待在家里玩游戲。”
父母對孩子,多么愛之深,責罵之切,卻并不盡然。
可有時候,孩子會說自己“不想上學”,并不是真的“不想上學”,而是真的“不想上學”。
父母不會意識到孩子到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也不會“看見”他們的無助。
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應對”,才顯得不聽話、叛逆。
這時候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期,他們會下意識地反抗父母,想要自由地擺脫父母的控制。
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成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為什么呢?
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渴望獨立,想要自己做主,想要自己說了算。
他們不喜嘮叨,卻又管不住孩子,所以想對孩子發號施令。
孩子內心叛逆,也很正常
孩子的叛逆,來源于家長的控制。
孩子想要自己說了算,卻不想按照父母說的去做,在他們的觀念里,覺得自己說了算。
他們不認同父母的一些觀念,認為是孩子不聽話,太叛逆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表現和我們的期待是不一樣的,孩子只是那個叛逆的孩子。
因為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可以對自己負責,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就會從心底里認同父母的話,愿意聽從父母的指導。
02 叛逆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其實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就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從心理咨詢師的角度來說,一個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他會開始有自我意識的萌芽,他開始學會了說“不”。
但是這時候,他的自我意識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所以,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大人。
但是他又必須依賴父母,因為獨立是孩子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而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會經歷的事情會有些許不同。
1 自我意識敏感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喜歡自己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們的內心非常渴望獨立,但是他們仍然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和認可。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得比較叛逆,你越不給他支持他,他就越是和你對著干。
2 秩序敏感期
這是孩子的必經階段,而且他們常常表現得很乖巧,很聽話。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的反應與他們的表現完全相反,甚至更加激烈,孩子們就會表現出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特別喜歡咬指甲、關門、關門、關門等等,比如突然關掉手機等等,甚至可能出現一些暴力行為。
為了讓父母相信孩子這些行為是正確的,但這些行為并不能讓孩子們理解自己的感受,得到這些行為帶來的感受。
“叛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孩子5歲的時候,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恰當的詞語,而是帶有強烈的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家長們對孩子的各種表現不要去否定。
在現實中,有很多父母其實并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后隱藏著什么,因此,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我們應該在不斷的尋找自己的方向。
家長們與其去否定孩子的行為,不如去理解孩子這些行為背后的動機。孩子的行為就像是一面鏡子,這些行為背后隱藏著一些動機,孩子背后隱藏著一些動機。
我們要做的是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幫助孩子共同成長,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更糟糕的自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羅振宇春育兒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