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初二孩子厭學的原因
01 期中考試結束后,望向周三。
厭學情緒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卻往往被家長忽視。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以說,孩子的厭學情緒從一年級就已經出現了苗頭,這一年也是讓家長們非常頭疼的一個時期。
我的女兒從一二年級開始,一直很喜歡學習,但隨著二年級的課程的增加,難度也在逐漸加大。
就連平時測驗都能得滿分,上學期更是經常拿班級里前三名,這讓她信心爆棚,恨不得要把音準音調提高上。
我和她爸爸很焦慮,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厭學和本博士:
你周圍描述的大多數厭學的例子都是因為孩子有厭學情緒。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厭學?
厭學是對學習負面情緒的統稱,情緒的背后是存在于學習中的困難。
從字面上理解,厭學就是討厭學習,討厭學習,討厭所有跟學習有關的事情。
其實從字面上不難理解,厭學就是討厭學習這個字,討厭做某件事情。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孩子對一件事產生厭倦情緒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下意識地去調侃孩子說:
“你這孩子怎么這么笨啊!”
“你是不是又懶!”
“瞧瞧瞧,你這把衣服弄的像個馬糞!”
孩子的這些評價,都是來自父母的負面的解讀。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經過研究發現:
人們在成就動機時,會傾向于獲得成功的動機。
孩子從“感覺好”到“自己很棒”的行為模式,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在“感覺好”這件事上,剝奪了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的強化是重要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對孩子來說,成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父母是怎么培養孩子的,孩子就是怎么培養的。
結果可能就成為了,孩子成功,父母成了失敗者。
父母有沒有角色,決定了孩子的成功。
04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必須有獨立的能力
其實,讓孩子獨立,關鍵在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從“包辦”變成“引導”,孩子會“自主”,這在無形中就鍛煉了他的自理能力。
但是現在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多半是僅限于生活起居,學習上,會更多地依賴于父母的陪伴,而缺乏獨立的能力。
在孩子長大之后,父母還需要培養孩子自己的獨立能力。
比如,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吃飯,自己收拾房間,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甚至是在家庭中的其他一些活動,讓孩子自己來完成。
而獨立完成之后,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比如說讓孩子在自己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之后,父母要及時的給予表揚,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事情的速度提升,因為只要能夠完成一件事,就會得到父母的表揚,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的自信,同時也更加的有責任感,更加地去參與到生活當中去。
在家中父母也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說用廢舊的小鏟子把家里的垃圾裝起來,然后把玩具的形狀和顏色分類,等等,這樣的話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會提升,也就不會因為家里做的飯菜味道不好而導致孩子做一些產生自卑的心理。
第3個叛逆期:孩子的14歲左右
在孩子13歲的時候,由于孩子已經開始正式步入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會非常明顯,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會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如果說在孩子的14歲之前,父母的話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也會更加的自信,因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和自己是一體,所以會逐漸地增強自己的獨立性。
而有些父母可能會在此時的時候,去批評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已經不把自己當回事兒了,還在他們的眼中覺得你在說他們的事兒。
那么他們可能就會厭惡這種感覺,在他們心里的教育,就是你的事兒,他們自己不聽自己的。所以他們會變得更加的叛逆。
2、讓孩子的內心變得更加的封閉,叛逆
父母在這個時候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但是在孩子的內心深處,是覺得他們會更加的封閉自己,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因為他們要去抵御外界的限制,所以他們的內心更加的封閉,不愿意去和別人交流。
而且他們不知道怎么去面對別人的指責,怎么去保護自己的自尊,因為他們害怕別人的指責,所以在孩子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的封閉,因為他們會害怕別人的批評,害怕自己犯錯誤。
所以他們對于外界的批評是非常的抵觸,對于別人的批評則是非常的不在意。
3、變得非常懦弱,不懂得承擔責任
在小的時候,很多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這件事情自己是對的,所以一旦做了錯事,父母就會批評自己,說這樣的話是不對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1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