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趙周老師送我一本他的新書《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我的第一反應是:咦,不是講拆書嗎?怎么突然出了一本培養孩子的書?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認真研讀了這本書,發現里面有超多的方法論和實操經驗,不愧是趙周老師的作品,今天我只把第一章的核心干貨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如果覺得不錯,可以去購買紙質書
怎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趙周老師給出了四個角度:目標、反饋、難度、傾聽技能,我們挨個看一下
1.學習興趣從好目標開始
網上流傳一個視頻,搖籃里的寶寶正在酣睡,底下標題是:《距離高考還有6500天,這心可真大,居然還能睡著》
這個段子雖然很有喜感,但確實是父母給孩子制定目標的常用方式之一,另外一種方式是嚴格的學習時間安排表:
學習任務安排≠目標,這種安排表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緊迫感,但完成之后不會有意義感,那么真正的學習目標是什么樣的呢?請看趙周老師和他兒子制定的學習目標:
這里面的區別不用我多說,你一定有些體會,如果想要詳細了解這樣的學習目標是怎么定出來的,以及會遇到什么困難,可以去翻看《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
2.父母的反饋是斧和鑿
如果孩子實現了自己的閱讀目標,7天讀完了哈利波特全集,興奮的跟你說:爸爸媽媽,哈利波特全集我終于讀完啦,你會給孩子什么樣的回應呢?
- 太好啦!我們去吃個冰激凌慶祝一下
- 真牛!給你買個芭比娃娃獎勵一下
- 能告訴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嗎?
- 你真是個好孩子
這些都在對“讀完全集”這個結果進行獎勵和反饋,帶來的結果是“動機轉移”,本來孩子閱讀是享受閱讀本身,從此之后卻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而忍受閱讀,那么如果不對結果獎勵和反饋,那應該怎么做呢?對過程進行反饋,塑造“成長型思維”,請看這張對比圖
這里面的訣竅有兩個:1、贊賞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2、遇到困難阻礙時鼓勵孩子探索新的可能性
3.適宜難度帶來內驅力
趙周老師在書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他的兒子道道有一個英文寫作作業,把孩子難哭了,寫作要求是:想象一下,早上醒來,你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蜜蜂,你會怎么樣?你的一天會怎么過?
開始大人都沒有想通,這道題怎么會這么難呢?問了才知道,他不是覺得英文寫作難,而是對蜜蜂的習性一無所知,接下來大人就可以引導孩子發揮創造力,或者去了解蜜蜂的習性了,這樣就讓孩子從恐慌、厭倦、無聊,進入到心流狀態
這就是父母充分了解學習任務帶給孩子的挑戰是過大、過小還是適宜,然后去干預調整的過程,老師負責布置作業,孩子完成作業,布置作業和完成作業之間的難度鴻溝,需要父母來填平
4.用傾聽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
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怎么樣?可以用下面這張圖測試一下:
你們之間是敵對?疏遠?普通?還是緊密?其實要和孩子保持緊密的關系沒有那么復雜,也不需要掌握高大上的技能,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1、意譯,在孩子表達后,我們用自己的話把孩子的意思重復一遍,然后用提問來確認,直到孩子說:“對,我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說:
孩子: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了
媽媽:你是不喜歡新幼兒園嗎?
孩子:是,我想回到我原來的幼兒園
媽媽:你是想原來幼兒園的同學和老師了嗎?
孩子:嗯。
2、認可,每一次聽孩子表達想法或者觀點時,都努力找出孩子表述中同意的部分,先說出來,比如:
孩子:今天的數學測試太難了!
媽媽:哪些特別難呢?
孩子:這幾道應用題我都看不懂!
媽媽:第三道是挺難的,但前兩道你還挺清楚的呀
3、自我表露,想要和孩子說心里話,就先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以心換心,比如
爸爸:今天在學校怎么樣???
孩子:就那樣唄!
爸爸:我今天接到一個電話,是之前拖了很久的事終于辦好了,真讓人開心啊
孩子:什么事兒???
爸爸:就是我去日本的簽證辦下來了
孩子:哦!我今天也很開心,因為乒乓球課上老師表揚我了……
在孩子表達想法時 ,我們先不要急著表達自己,先意譯、再認可、最后表露自我,就能和孩子的關系更緊密
結語
讀完這本書我似乎明白了趙周老師為什么拆書拆著拆著就出版一本關于培養孩子的書:一切都拆為己用,這本書是融會貫通了n本書的精華之后,用來解決自己培養孩子的問題,或許這才是一位終身學習者應該持有的讀書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