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了什么讀書?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并不能為你帶來直接的財富提升,卻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度。我們不斷的用知識去豐盈,充沛自己的內心,最后,你認知到了驕傲自滿的缺陷,于是你學會了自謙低調;你認知到了道德倫理的尺度,于是你學會了原則禮法;你認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你學會了對自由的把握;你認知到了苦難挫折的必然,于是學會了堅韌坦然的面對;你認知了仁義禮智信,于是學會誠實敬重。讀書所獲取到的知識并沒有為你制造出財富,但卻教會了你在容易和困難、前進和后退、誘惑與內心、理智與沖動之間如何做取舍;教會了你金錢可以干些什么,還可以創造出多大的價值;教會了你一份穩當的公務員工作,一份高薪工作,一個大型企業的offer對你意味著什么;教會了你什么樣的生活才是你要的生活。你不愛讀書,于你而言只不過是少了一種途徑,一種了解并認知萬物運行的途徑。
所以,你還看不懂名著,欣賞不了名畫,在金錢和道德之間做了錯誤的選擇,在進退之間畏首畏尾。你認知不到每件事物所帶來的人生價值,所以同樣的2000塊錢,對每個人的收益增長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份崗位,對每個人的進步都不盡相同。每當我們遇到選擇的時候,努力可以讓我們有更多選擇,而知識卻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每一項選擇的意味。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沒有成為這個世界上那么一小撮人,就是因為我們的能選擇的不多,對選擇項的理解不夠徹底。再過幾許時日,再讀幾許書本,當你充分認知到這個問題中的種種選項后,你就不會再問讀書是為了什么了。
學習,讓我們的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色彩,讓我們更加自由。可惜,大部分人都是只有夢想,而沒有付諸行動,沒有去學習,多年之后,夢想變成了幻想、空想。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讓我們提升認知,做個明白人。換言之,就是對事情的看法更加理性和全面,不再偏激和片面。同樣的一件事情,當大家在一起討論的時候,總有一些人說出的觀點能夠讓人眼前一亮。這些人往往也是周圍人群里的意見領袖,不只是因為他所處的社會地位,而是因為他的觀點確實有過人之處。這些人只所以能夠成為意見領袖,就是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比高人一籌。
分析一下我們身邊的這些人,你會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是學習能力超強,而且在持續的學習。“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同認知水平的人,是生活在不同的緯度的,認知水平低的人是無法理解認知水平高的人的思維方式的,就像生活在二維空間的螞蟻無法理解生活在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是怎樣生活的一樣。你以為你能理解別人,其實你根本不理解,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能理解別人。如果你無法理解這段話,可以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說的話,很多都是在你的知識范圍之外的;或者他們說話,你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解釋了半天你還是不太明白;或者你特別佩服他們總是能說出你想不出的觀點,做出你做不到的事……如果有這樣的場景,說明他們的認知水平比你要高很多。
看看你的朋友圈,通過轉發什么樣的內容,基本上就能知道這個人的認知處在什么樣的水平上。那些經常轉發各種謠言,讓你感覺整個朋友圈的智商都被拉低了的,并不是他們不夠聰明,而是認知水平不夠。因為認知有限,他們無法根據已有的認知才判斷不熟悉的事情,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被弱智的騙局欺騙。所謂的“智商稅”,并不是為智商而交,而是為認知而交。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再稀里糊涂地活著。同樣是過一輩子,做二維空間的螞蟻,還是做三維空間的高等生物?或者有人會說,難道做螞蟻就不快樂了?但我知道,無知的快樂不叫快樂,只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樂。這樣總結起來,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取競爭優勢,增加選擇機會,提升認知水平,這也是學習的作用和好處。
管理大師諾爾·迪奇把想要學習的事物分為三個等級: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指的已經掌握的知識,對自己來說沒有學習難度或者已經習以為常,對于這個區域的知識,自己可以處于舒適的心理狀態;學習區指對自己有挑戰,但通過努力是能夠學會的知識,心理上不太舒服,但也不太難受;而恐慌區,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知識,心理上會嚴重不適,感覺恐慌以致放棄學習。對我們來說,舒適區的范圍越大,表示我們的競爭優勢越大,選擇機會越多,認知水平越高。按照這個理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在學習區中學習,把學習區轉變成舒適區,當然,隨著認知水平的提升,也會有恐慌區的內容轉變為我們可以接受的學習區,再變成舒適區。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隨著舒適區的不斷變大,量變終會引起質變。終究有一天,我們會感謝現在努力學習的自己。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