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價值—成本模式
1
期望——我能完成任務嗎?
2
價值——我想完成這個任務嗎?
- 內在或興趣價值:個人因參與任務而獲得的內在享受。
- 實用價值:該任務在幫助實現其他短期或長期目標方面的有用性。
- 實現價值:該任務對個人身份價值的肯定,以及對個人重要需求的滿足。
3
成本——我是否能夠沒有阻礙地將時間、精力和資源投入活動中?
值得注意的是:期望、價值和成本并非只在學生進入課堂時才被確定,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個人和背景因素決定的。每個學生對此都有一個基礎反應,不過有一些策略可以鼓勵學生取得成功,明確主題的意義,并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水平可能不同,但如果能提高每個人的積極性,將有助于所授課程的整體氛圍和效率。
“
STRATEGY
提高期望、價值和成本的策略
Hulleman等人(2016)總結了基于研究的資料來源,這些資源對學生的期望信念、任務價值感知和成本感知有積極影響,可能會為教師提供有用的策略。
基于研究的 期望 來源
期望來源 | 定義
對能力技能的感知
當學生認為自己在某項活動中有很高的能力和/或技能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Bandura, 1997; Wigfield & Eccles, 2002)。
努力歸因
當學生認為他們的努力對學習有益,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1999; Weiner, 1972)。
支持
與支架
當學生在完成一項活動時得到適當的支持(例如,獲得鼓勵及完成任務所需的資源),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Bandura, 1997)。
明確的
期望
當學生明白他們對某項活動的期望,并有明確的目標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Pajares,1996)。
適當的挑戰
當學生的技能水平與任務的難度相匹配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Eccles etal.,1983)。
反饋
當學生收到關于努力的重要性,技能的可變性,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能力為中心)的反饋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1999)。
成長經歷
當學生參與的活動促使他們成長與學習,讓他們增長技能以及提高成績,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期望值(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1999; Hong et al., 1999)。
對他人期望的感知
父母和教師的期望和態度決定了兒童/學生的期望;例如,如果教師對他們的學生有很高的期望,這些學生也會產生很高的期望(Bandura, 1997; 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1999; Eccles et al., 1983)。
對他人期望的感知
當學生認為某一科目或任務并不困難時,他們會對自己在該科目或任務方面的能力作出更高的評估(Bandura, 1997; Pajares, 1996; Wigfield & Eccles, 2002)。
穩定性
歸因
當學生把成功歸因于一個穩定的因素(能力)時,他們會對未來的成功將會有更高的期望;如果他們把成功歸因于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好運),他們就會對未來的成功感到不確定(Weiner, 2010)。
基于研究的 價值 來源
價值來源 | 定義
內在的
益處
當學生感覺活動和學術內容很有趣時, 他們更有可能獲較高的價值感(Renninger & Hidi, 2011)。
相關性
當學生能夠將他們所學的知識與個人生活和/或現實世界聯系起來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Hulleman & Harackiewicz, 2009)。
背景
和理論
當學生們明白一項活動有意義,有目的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Lepper & Henderlong, 2000)。
多樣性
和新穎性
當學生們參與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活動中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e.g., catch and hold interest; Hidi & Renninger, 2006)。
熱情的
模式
當學生與老師及其他對學習充滿熱情的成年人互動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Patrick, Hisley, & Kempler, 2000)。
成長經歷
當學生參與的活動促使他們成長與學習,讓他們增長技能以及提高成績,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Dweck & Leggett, 1988; Dweck, 1999; Hong et al., 1999)。
選擇
與掌控
當學生能夠選擇并掌控自己的學習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Patall et al., 2010)。
積極的
關系
與歸屬感
當學生感到師生關系有意義時,他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的價值感(Furrer & Skinner, 2003; Walton & Cohen, 2007)。
外在的
益處
當學生獲得外部獎勵以及學習激勵(例如,獎品、食物)時,他們更有可能在一項活動中獲得較高的價值感,但在高質量工作中會獲得低價值感(Marinak & Gambrell, 2008)。
基于研究的 成本 來源
成本來源 | 定義
活動所需的努力
和時間
當學生覺得工作量不合理(如5小時/晚)或不必要(如工作繁瑣)時,成本有可能增加(Parsons et al., 1980; Perez et al., 2014)。
其他競賽活動所需的努力和時間
當學生有很多其它的時間需求或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時,成本有可能增加(Barron & Hulleman, 2015; Flake et al., 2015)。
損失有價值的備選
當學生覺得與其它他們可能做的事情(如社交)相比,學習活動不值得他們花費時間時,成本有可能增加(Conley, 2012; Perez et al., 2014)。
對活動的心理和
生理反應
當學生感到沒有安全感以及不舒服,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如緊張、無聊、疲勞),成本有可能增加(Eccles et al., 1983; Ramirez & Beilock, 2011)。
教學設計中的ARCS模式
ARCS模式
教學設計的ARCS模式旨在提高教學課程的吸引力。ARCS模型以期望-價值框架為基礎。ARCS是該模式的縮寫,代表了四個影響學生積極性的因素:注意力、相關性、自信心和滿足感。
注意力
指的是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并將其注意力轉向學習動力。
相關性
包括使教學適用于在當前及未來的職業,表明學習本身是愉快的,和/或通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成就需求、歸屬需求)專注于過程而非結果。
自信力
讓學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滿足感
指通過讓學生對自己的成果到滿意,并讓他們掌握一定程度的學習經驗以獲得滿足感。
“
STRATEGY
提高注意力、相關性、自信心
及滿足感的策略
注意力策略
1
不一致性、沖突性
● 介紹說明與學生過去的經歷相矛盾的事實。
● 舉的例子無法說明給定的概念。
● 介紹說明兩種同樣可信的事實或原則,但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 唱反調。
2
具體性
● 將任何重要目標、想法或關系集合用可視化方式表現出來。
● 對每個教學上重要的概念或原則舉例說明。
● 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典故、案例研究、傳記等。
3
變化性
● 站立演講時,注意改變演講語調,多用身體動作、適當進行停頓以及使用道具。
● 根據聽眾的注意力程度,改變教學形式(信息展示、練習、測試等)。
● 使用不同的教學媒介(交付平臺、電影、視頻、照片等)。
● 通過留白、視覺效果、表格、不同字體等形式來區別教學材料。
● 改變演講風格(幽默-嚴肅、快-慢、大聲-柔和、主動-被動等)。
● 學生-教師互動模式與學生-學生互動模式之間的轉變。
4
幽默感
● 適當時,在冗余的信息介紹之外采用文字游戲的方式。
● 使用幽默的開場白。
● 使用幽默的比喻來解釋和總結。
5
探究性
● 用創造性技巧,讓學生對內容進行不同尋常的類比和聯想。
● 定期開展活動以解決問題。
● 讓學生有選擇主題、項目和作業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性。
6
參與感
● 采用游戲、角色扮演或模擬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感。
相關性策略
1
經驗之談
● 明確說明該教學方式如何以學生現有技能為基礎。
● 用相似的類比讓學生從過去經驗中吸取經驗。
● 找到學生的興趣所在,并將其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
2
目前的價值
● 明確陳述當前學習內容的內在價值,而不是它與未來目標之間的聯系。
3
將來的用處
● 明確說明學習內容與學生未來活動的關系。
● 要求學生將學習內容與自己未來的目標聯系起來(Future Wheel分析法)。
4
需求匹配
● 注重成果,提供在一定風險條件下達到優秀標準的機會。
● 使教學響應權力動機,為責任、權力和人際影響提供機會。
● 滿足歸屬感需要,建立信任并提供無風險的合作互動機會。
5
建模
● 邀請本課程校友作為充滿熱情的客座講師。
● 在自定進度的課程中,選用那些最先完成課程的人作為代理導師。
● 樹立對所教學科的熱忱。
6
選擇
● 提供有意義的替代方法以實現目標。
● 提供個人選擇以組織工作。
自信心策略
1
學習要求
● 將明確的、有吸引力的學習目標納入教學材料之中。
● 提供基于明確目標的自我評估工具。
● 解釋績效評估標準。
2
難度
● 根據難度的增加安排教學材料;也就是說,通過安排學習材料來提供 一個“可征服的”挑戰。
3
期待
● 包括告知付出努力和能力后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 教導學生如何制定工作計劃以達到目標。
● 幫助學生制定現實目標。
4
歸因
● 在適當的時候(比如,當你知道這是事實!),把學生的成功歸因于努 力,而不是運氣或任務簡單。
● 鼓勵學生用語言表達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5
自信心
● 讓學生有機會在學習中和訓練實踐技能時變得越來越獨立。
● 讓學生在低風險條件下學習新技能,在現實條件下對學習任務進行實踐。
● 讓學生明白追求卓越并不意味著不完美就是失敗;學會對學習成果感到滿意。
滿足感策略
1
自然結果
● 讓學生盡快在現實環境中實踐新技能。
● 學生完成困難任務后對其進行口頭表揚,強化內在自豪感。.
● 讓已完成任務的學生幫助尚未完成的人。
2
意外收獲
● 用意想不到的、非偶然的獎勵作為有趣的任務中的獎品。
● 用外在的、可預見的獎勵作為稍顯無聊的任務獎品。
3
積極的結果
● 對成功取得的進展或成果給予口頭表揚。
● 對學生給予個人關注。
● 及時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反饋。
● 完成任務后立即提供激勵性反饋(表揚)。
4
消極的影響
● 避免為獲得任務績效而使用威脅手段。
● 避免監視(相對于積極關注)。
● 盡可能幫助學生評估自己的工作,避免外部績效評估。
5
工作安排
● 當學生進行新任務時為其提供幫助。
● 當學生越來越能勝任某項任務時,為其提供間歇性幫助。
● 在時間間隔和次數上改變增援計劃。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