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功利性的對孩子(教育功利主義)
記得我們在談論孩子學習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家長往往喜歡直接說排名來體現孩子成績,比如成績好孩子是前十名,成績差是倒數前十等等。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學習的問題從查漏補缺漸漸過渡成為了評判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最讓人害怕的不是家長如此認為,而是孩子也產生了這樣的感受:我這個人的好壞是由學習好壞做決定的。可能在學習成績優異之時并沒有太大變化,可一旦在學習遭遇挫折時,那么帶來的是對他整個自我價值的沖擊。我到底還能不能變好?我是不是真的很笨?…在對自己質疑之前,孩子肯定有過向上努力的意愿和行動,但是卻并沒有正視心態,坦然面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及時疏導孩子這種情緒和觀念,那么一旦長時間如此,那么帶來的就是對考試的緊張不安,包括對學習的無助和厭惡。如果說這種情緒反而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反而被指責抱怨,甚至是強迫打罵,那么給孩子帶來的是越發確認:學習好壞=人的好壞=我是否值得被愛=我是否配得。
在和一個媽媽咨詢的過程中,她的孩子在初中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然后自己要求補課,父母也是幫他找了老師。媽媽告訴我:“孩子學習落下不少,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補上去的,可是他太急了,補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效果就不學了。”我聽出了媽媽言下指責之意,我不禁問了一句:“他補課的時候,你們有關注過他嗎?”我們很多時候會犯的錯誤就在于認為吃飽穿暖滿足物質條件就是盡到責任,卻忽略了孩子精神人格的需求。我們認為給他找好老師,那么努力就是他的事情,卻忽略了一個孩子在面對挫折時需要幫助和引導的需求。顯然這個媽媽也犯了錯誤,媽媽沒有告訴孩子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才有效果,沒有在他努力改變的時候及時給予確認,沒有讓孩子感到他不是一個人在奮斗。那么孤獨和無助給孩子帶來的是選擇躺平,或者叫逃避問題。
“如果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那個提出問題的人。毫無疑問,孩子把自己“解決”了,打心底里認為自己學不好了,但又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那么差勁。拒絕學習,上課吵鬧,到休學、厭學等等。從“我不是學不會,我只是不想學”到“我真的很差勁,很笨”的心態轉變,中間錯過了太多對孩子的關注和幫助。對孩子的躺平焦急不已,孩子卻對你的任何方法不為所動。這不僅是他對自己的不信任,也是對父母的不期待,如果真的去體會孩子心情,那么可能那句沒說出口的話就是:“我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在哪呢?”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