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者,學高為師)
每年的九月,我們都很忙,忙當年的下半場、忙孩子們的開學、忙著盤算著給老師的孩子送什么樣的禮物,反觀之,能想起自己的老師而又做出點什么實際舉動的,實在是少而少之。我們在對待老師的態度上,如此兩極分裂,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漢代班固在《白虎通義·封公侯》中有云“人有三尊,君、父、師”。可見,在傳統的見識里,老師的職業是何等的清貴和不可或缺。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之一,“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孔老夫子當然不讓,記錄其言行的《論語》中的那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更是石破驚天,唯有足夠底氣的人才能如此低調和謙遜。
不要以為孔子只留下了一部滿是金玉良言的《論語》,作為師者,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學體系,設立了“文行忠信”四大科目;制定了“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為學、立身、處世的宗旨;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達到“智、仁、勇”三德;教學又分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個階段,以德行為首,語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學最末。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即使有部分不合于時代,也足令人驚嘆。不僅博學全能,而且他提出的教育重心的先后重點次序關系,尤其值得今人反思——我們是否太過于看中于成績,這本應該放置于最末端的東西。
也許,當年的孔子,該感謝沒有教學任務、沒有成績指標、也沒有虎視眈眈容不得瑕疵的家長們,因而能給我們流傳一個浪漫而偉大的時代背影,無論是老師的,還是他的學生們。
當然,孔子只有一個,老師也不可能做到人人皆孔子。但是,韓愈的《師說》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觀點:“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以此作為標準,估計今天的老師們也是要汗顏的,也許可以做到傳授知識,但是夠不上“傳道”——指明人生的方向;也許可以教會解題的技巧,但是達不到“授業”——因人而異、因道不同的系統而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許會解答疑難之題,但是遠沒有“解惑”——撥開迷霧、云開見日,突破學習上的“所知障”。
盡管如此,老師的職業依然神圣,燃燒自己的生命以成就他人,值得尊稱一聲“老師”。
私以為,在眾多贊美老師的詩詞中,以《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為傳神。
這是一幅歷經時間洗禮的絕美畫卷,在那古樸而青春的春風里,桃樹李花感知著溫暖的流淌,綻放出屬于自己一年里最絢爛的模樣。粉蕊如雪,白瓣重重,落英繽紛,云蒸霞蔚。
無需語言和喧囂,吸引著過往的路人駐足、停留,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直到樹下的小路日漸清晰……
所以白居易也曾在《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中寫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這就是時間累積下,教化的意義和深遠。如沐春風,也是杜甫先生所寫的那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時過經年,老師教的那些知識和題,早就往事如煙隨風去,留下的只有那些看似空而無物的道理,和人與人之間血緣之外最深的羈絆。
最善于捕捉“情”之一味的李商隱,當然更不會錯過這種師生之間的美好。一首《無題》如此詩云: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雖略顯悲涼和宿命,但峰回路轉處,卻又是老師德行的最佳代言,一日為師,終生不渝,這是一種承諾和信仰。無論是春蠶和還是蠟燭,最后的歸宿都是成全,成全時光歲月里走過的無數的你我。
當杜甫在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下《詠懷古跡五首》的時候,老師未必是親自教授過自己學問的,只要有精神上的共鳴,就可以隔空對話,倒時頗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真諦: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
突然就了悟,真正的老師,不應被身份和年紀所束縛,而是對自己有觸動和啟發之人,都可以當得起自己尊稱為“老師”。
《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眾姐妹題詩匾,賈寶玉因得薛寶釵提醒,而將“綠玉春猶倦”中“玉”改為“蠟”,而稱其為“一字師”,可見曹公之雅,寶玉之靈,以及寶釵之人情世故之敏銳。
只是,古往今來的老師,大多擺脫不了“嚴師”的面孔,因此,龔自珍的《已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倒是天然為老師所做,雖然在當時,詩人只是抒發了自己離開京城時的浩蕩離愁。
老師的三尺講臺,從晨曦到夕輝時,卻為我們開辟了星辰大海的征途。尤其,是那看似嚴肅不茍言笑的老師們,大多內里深藏著一顆極致溫柔的心,和如海般遼闊的胸懷,只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理解、來讀懂。
待我們終于明白老師的苦心孤詣之后,往往是時過境遷,再回頭,大概就如李白去《尋雍尊師隱居》而尋覓不得了: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云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還是,珍惜能有老師教導的幸福時光,在這個終身學習的年代,即使人人皆可為師,也不可輕慢了這一神圣的稱呼,古老的傳統最終演變成譚嗣同口中的那一句著名的“為學莫過于尊師”,且莫讓“尊師”只停留在9月10日這一天的表面。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