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不去學校不說話、不去學校也不去醫院看病,家長憂心忡忡、焦慮不安,到底該怎么辦?
要解決孩子不去學校,不去學校,你該怎么辦?
青少年教育專家 張梅玲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受訪者供圖
孩子厭學,家長們不要驚慌,如何科學地幫助孩子?
厭學和本博士:
幾乎每個來找和本博士的家長都會問題這樣的問題。
這里你不上學,是因為“厭學”。
為什么要上學?
你不上學,你能干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去年9月,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學習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后,爬上五樓的天臺上,縱身跳下盧浦大橋自殺身亡。
據報道,男孩在盧浦大橋自殺,留下遺書,寫了遺書稱自己是“廢物”。
據警方調查發現,孩子在自殺前一天,曾多次輕生。
孩子的遺書
我一直記得小學畢業前一天晚上,當我將兩個孩子留給父親時,他忽然決絕地說:“我死也不怕!”
聽了這話,我十分震驚。
我不敢相信那個少年的眼里竟然充滿了恐懼。我甚至比那個少年的父母更了解孩子。
他曾多次向我保證說過:“我真的好怕活不下去。”
而這個少年,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孩子王,他說:“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但是,現在的孩子,真的是活不下去了。
我們的孩子已經被貼上了標簽,我真的想不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
許多家長,孩子上初中后,便再也沒有讓孩子做過家務。
做飯、洗衣服、刷碗,忙得團團轉,但凡生活中的瑣碎,孩子都要出面和我們一起,幫他分擔。
一個月下來,飯菜都變成了色,看起來很燒錢。
我們逼著孩子做家務,有的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開始鬧,指責我們沒時間陪他玩,打擾他寫作業。
有的孩子雖然會時偶爾寫完作業,但作業卻沒寫完。
有的孩子吃飯時看手機,奶奶爺爺奶奶還在一旁催促。
有的孩子拖拖拉拉拉不吃飯,奶奶就會催促,而不是說,你再磨蹭,我就不管你了。
有的孩子想要玩具玩游戲,奶奶不同意,立馬發脾氣。
有的孩子想要玩手機,媽媽馬上說,手機玩了,影響學習,給你買吧。
這些都是媽媽認為對孩子有好處的“正確的廢話”,就給孩子說,但是孩子通常會反駁,“我才不要玩?我自己的時間都在玩,我還有理由玩呢!”
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怎么辦?家長該怎么做?
1. 尊重孩子
《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提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比起事事都要替孩子做主,更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家長不應該再替孩子做選擇,而應該給孩子“選擇權”。
只有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才會更加愿意去聽從父母的建議,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而不是變得叛逆、暴躁。
2. 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門藝術,傾聽是父母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傾聽是對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孩子也是最希望得到父母關注的。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只有聆聽的給予孩子真正的關注,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否則孩子會表現得越來越任性,無法溝通。
在溝通中,父母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發現自己的問題。
例如,在一個生活中特別懶惰的父母,對孩子總是關心則亂,沒有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很少會主動給孩子帶來幫助。可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原因只是自己的惰性而已。如果父母能夠細心地觀察孩子,及時幫助孩子糾正他的錯誤,他們便能收獲一個更加自覺的孩子。
3.用愛、鼓勵、引導代替打罵、嘮叨和催促
父母要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抱有愛和期望,孩子是按照父母的期望變得更加優秀的,但是也不要以愛、責任、耐心和理解來教育他。
比如,孩子在做作業、 做測驗或學習成績稍有進步,不要
父母應該表揚孩子的進步,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更加肯定,也更加有自信,這會使他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加增強。
4.父母應該學會引導和鼓勵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需要鼓勵和夸獎的,但是不是只有打罵和夸獎。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只要自己看書就行了,打罵和夸獎并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他們只會覺得打罵孩子是最簡單的教育方式,孩子只能承受父母的暴力行為,而不是努力學習。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