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厭學出走,不想讀書,家長痛苦。而熊孩子不去上學,家長痛苦。
厭學,孩子不想上學。
厭學,孩子去了,家長痛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去了,家長痛苦。
孩子去了,家長痛苦。
也許我們工作真忙,也許還有一些人沒空照顧孩子。
孩子由老人帶,我們確實不太放心。
但是我不相信,我們天天忙著掙錢,也沒時間多陪伴孩子,那孩子他們又如何能好好學習?
我認為,我們必須停止抱怨,放下焦慮,放下虛榮,放下功利,放下執念,放下狐朋狗友,放下偏見,放下事業,放下家庭責任,放下學習,放下人格,放下工作,放下狐朋狗友。
教育的本質是人格的傳承,改變孩子的就從改變自己開始。
有些父母終其一生將孩子養廢,他們耗盡一生也很難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對待父母。
因為他們會將孩子的一切錯誤都歸咎于父母的缺席,并責罵孩子“真笨”“沒出息”,“都是父母的錯”,甚至還會用“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不湊效”,“我花了這么多的錢,你怎么就成這樣了”,“你怎么還不是一個好孩子,長大了也是個廢物”………………
聽起來覺得好像沒錯,但在很多時候,父母們為了“省事”,用各種“忙”來替孩子解決這些問題。
殊不知,孩子身上也藏著你不知道的問題和不安全感。
1.不被接納
接納不是指出孩子的缺點和問題,相反,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感,被人喜歡,被人需要。
讓孩子感受到愛,他才會有被重視的感覺。
這是人的本性,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是最有力的鎧甲,當孩子內心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他才會有力量改變自己,有勇氣、有勇氣去愛現實中的世界,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2.理解和接納
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孩子才能在愛的環境中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關心,當他們感受到被接納時,才會更愿意打開心扉。
3.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也是一種技巧。傾聽孩子并非是讓你閉嘴,而是一種交換意見,聽聽孩子的意見,可以避免互相指責和埋怨,試著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真正的交流起來。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尊重孩子并不是說不要什么都聽孩子的,而是要跟孩子做朋友,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更樂意參與進來。在表達的時候也要注意語氣和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同時也能讓他們充分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這樣才能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更進一步。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
1.不要大聲責罵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尊心,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一味的責罵,只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感,覺得自己并不值得被父母所重視。父母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但是一定不要大聲責罵。因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是在懲罰自己。如果父母這樣子,那么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非常不滿意,父母已經不愛自己了,父母的貶低就更加的猛烈。如果父母可以溫柔一些,不以父母的權威來教育孩子,這樣的話,孩子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2. 用一些正面的,積極的話語去代替負面的語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打擊他們,而是要用正面的語言去鼓勵他們。當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不要斥責,要用一些積極的話語去引導他們。
比如說:孩子考試沒考好,作為父母你應該怎么去鼓勵他呢?你應該去告訴他們考的不好的原因。如果你說“你怎么這么笨,看人家都能考的出來,你卻考的這么差”,那孩子就會接收到這種信息,然后他就會失去信心,覺得自己這次考不好,是因為自己天生的笨,對自己沒有信心。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