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比上學還累孩子厭學心理。假期是一個人在家里自由時間長、家人的陪伴、學習成長的黃金期,家長在家里玩的時候,孩子也在學習,如果不好好陪孩子玩,孩子更不愛學習。對于一些家長來說,假期孩子正處于休息的狀態,每天玩耍、運動,孩子肯定也會想,玩是天性,在學習上還想玩,而玩和運動又是區別挺大的,怎樣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興趣,更進取呢?
家長可以這樣做
看到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去責備孩子,甚至會說“你怎么這么笨,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或者是“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懂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殊不知,家長這樣說、催促、指責,對孩子來說,只會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孩子越來越不耐煩。
另外,家長如果經常使用這樣的話語,孩子就會形成“標簽式的思維”
:我笨、我差、我考不好、我學不好等等,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因為孩子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沒有一個積極的心里暗示。
而且家長反復不斷給孩子定的目標會使得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去嘗試,因此經常會表現出失敗的情緒。
家長們對孩子的評價式的評價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導致孩子自我評價低,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
2.過分強調成績
孩子的自我評價,有時候來源于父母。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孩子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就是個笨蛋,我看你以后不好好學,你再努力些。
孩子聽了這些話,會覺得自己是個廢物,已經很笨了,爸爸媽媽都覺得自己不行,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的自尊就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自己定義為一個笨蛋。
3. 家長的要求太高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學習就會出現低效或者很吃力的情況。
對于自己的成績,孩子自然會非常在意,成績一旦出現了波動,孩子就會產生壓力,有可能會因為壓力過大,反而影響孩子的正常發揮。
四、總結
對于每個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小學,而是在中學。為什么這么說呢?
其實很多孩子在小學之前,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是最深的,他們有時間觀念,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在小學期間,他們的學習成績不太好,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學習的料,所以等到了初中之后,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的成績變得好起來。
這個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起到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那么孩子的成績也不會有所提升。
總結:
讓孩子擁有好成績的根本原因其實不在于智商,而是在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想要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家長就要對孩子多一分耐心,多溝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也不要隨意的做出決定,而是要多思考,多嘗試,多動腦筋,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