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相信嗎,出現心理問題的許多都是“乖孩子”?
(一)
小磊和他媽一起來到心理咨詢室。小磊的臉黝黑黝黑的,眼神呆滯,身體動作呆板、僵硬。他低著頭,說話的聲音就像吞在了肚子里,半天吐不出來,好不容易吐出來了幾個字,你也聽不清。

圖片來自網絡
來訪前,小磊媽媽在電話里講了孩子的情況。她反復地說,孩子小時候很乖,很聽話,很省心,學習成績很好,不明白為什么成現在這個樣子?
小磊一直乖到了初中二年級。那一次,體育課結束了,他和幾個男同學一起往教室里走,不小心撞了一個同學,那同學抬手就給了他一巴掌。
小磊當時感覺腦袋里爆炸出了一個炸彈。煙霧散開后,臉上像有火在燃燒,渾身緊抽,顫抖,嘴巴哆嗦著,一個字說不出來……。
此后,在學校里,小磊幾次無緣無故地渾身冒汗、顫抖,要暈過去的樣子。去醫院后,小磊被診斷為驚恐發作,藥物治療。此后,小磊上學變得越來越困難。
小磊勉強把初中糊完了。到了高中,驚恐發作沒有了,但一到學校就頭暈、想拉肚子、惡心。她認為同學們都在歧視他,針對他。他的脾氣越來越大,與父母一言不合就開始吵。他時不時地對父母說“想死”……
咨詢中,不時會遇到這樣的孩子。這些孩子,一般從小就比較安靜、聽話、懂事,小學學習成績很好,到了中學,就出了問題。
(二)
日常中,當人家孩子調皮搗蛋時,我們會說一句話:“孩子哪有不淘氣的”!
是的,孩子都會淘氣的。
那孩子為什么淘氣呢?
我們還是找一點心理學的理論來說,這樣權威一些。
精神分析的祖師爺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自我、超我是什么東東呢?舉個例子來說。這段時間你在減肥,肚子總是餓餓的。這會兒,你路過燒烤攤。你的那個咽著口水,想吃燒烤的“我”就是本我;那個提醒你正在減肥,不能吃肉的“我”就是自我;而那個想著吃肉對動物來說很殘忍,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我”是超我。
“本我”來源于人類的生物性的欲望,遵循著不計后果的快樂原則,追求的是眼前的即時滿足。在小孩子的生命舞臺上,主角就是本我。
小孩子的“本我”經常會和父母的想法、愿望發生矛盾。
比如,大冬天的,小孩要玩水,媽媽想著衣服濕了要生病,不讓玩。小孩子想不到那么多,就要玩。這個時候,對小孩子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玩水。媽媽阻礙他,他就要反抗。
再比如,下雨天,小孩子要吃冰西瓜,媽媽說不能吃,吃了要拉肚子。小孩就要吃。這個時候,小孩人生最要緊的事,就是吃西瓜。媽媽阻礙他,他就要反抗。
小孩子語言系統不發達,理性不健全,他沒能力,也沒耐心用語言和媽媽展開談判,闡述玩水、吃西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媽媽的阻礙激發出的是他的情緒,哭,鬧,不依不饒地哭鬧。當然,哭鬧的孩子是不“乖”的。
(三)
那為什么又會有“乖孩子”呢?
先看什么叫做“乖”?對成人來講,“乖”指的是孩子順從的、聽話的行為。當一個孩子總是順從父母的意愿和要求,總是聽父母的話的時候,我們會說:這是一個“乖孩子”。
當孩子的意愿、要求與父母一致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是“乖”的。
而當孩子的愿望、要求與父母發生沖突的時候,“乖”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孩子輕易收回了自己的意愿、要求,抑制了自己的情緒。
可以這樣說,“乖”的,“聽話”的孩子,是放棄了自己、順從了父母的孩子。這個放棄與順從的過程伴隨了許多的內心不情愿,許多的有意無意地壓抑。隨著時間的推延,壓抑成了習慣,孩子自己都感覺不到了。孩子的未能滿足的欲望、未能表達的情緒,都壓抑了到潛意識里,在潛意識堆積,發酵,就像沼氣池一樣,等待著青春期荷爾蒙的火星。

圖片來自網絡
(四)
孩子為什么要壓抑本我,順從父母呢?
這個,我們可以看一下羅伯特?戴伯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在這本書里,心理咨詢師蒼鷺對抑郁的蛤蟆說:“想像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只住著三個人:你和其他兩個人。那兩個人身高比你高一倍還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完全依賴他們,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們來滿足。”你會怎么辦?
父母是孩子無法逃離的兩個人。父母不高興,不僅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滿足,而且,那高大身軀之上的嚴肅到可怕的臉,那暴風雨一般的怒火,如果再加上拳腳,足以將這個小生命推進恐懼+憤怒的泥坑。
在孩子對父母的既依賴又恐懼的情感沖突中,那些本能強大的孩子,本能地堅持、反抗,時常表現出不屈不撓的倔強,這是不“乖”的孩子。
而那些本能相對較弱,性情溫順的孩子,本能地選擇了順從,討好,這是他們在與家庭環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到的生存策略。
這樣的順從、討好行為因為父母的鼓勵與獎賞,得到了強化。當孩子順從、討好的時候,父母的嚴肅、生氣、怒火、懲罰都會煙消云散,而愛撫、夸贊、獎賞會伴隨著父母的柔聲細語、笑臉和溫暖的懷抱一起,帶給孩子愛和安全的感覺,這是這個幼小的生命最渴求的感覺!
在這個順從、討好父母的過程中,“乖孩子”把父母的期待、要求都內化掉了,變成了他自己潛意識里的信念。比如“學習不好就完了”……
(五)
青春期不期而至。這是一個情緒的“驟風暴雨期”,是人的“正常的精神分裂期”。體內激素的增加帶來了精神的躁動、慌亂,自主意識又在迅速覺醒。孩子睜著一雙疑慮的眼睛,審視這個世界,審視他自己。這是一個懷疑人生的時期,一個由懷疑走向確立的時期。母親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是這個生命的第一次誕生,是他的生物生命的誕生。而這一次,他要在懷疑和審視中孕育自己的精神生命,艱難進行人生的第二次誕生。
功課越來越難了。青春的躁動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變得困難,學習成了一樁吃力的事情。學習是這孩子能為父母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學習成績是這孩子討取父母歡心的最好禮物。一想到考不好時父母的失望的、痛惜的表情和鞭策的話語;一想到考不上好中學,好大學后的可怕情景(父母一直給他描繪的),孩子更加焦慮,更加恐懼。這樣的心態又必然地影響了考試。考試成績的下滑又帶來了更多的焦慮、恐懼。惡性循環開始了。
因為孩子潛意識里是以父母是否滿意作為評判自身價值的標準的,不能讓父母滿意,也就意味著自己沒價值,這樣,孩子自己也對自己不滿意了,甚至是完全否定自己了。
人際關系這邊,我們說,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構成了孩子人際關系的模板。孩子在父母面前是順從的、討好的,所以在老師、同學那里也是膽怯的、順從的、討好的。孩子的順從、討好,有時得到的不是友好的回報,而可能是無視、冷淡、傷害、侵犯,這讓孩子更加焦慮、恐懼,對同伴友誼有了更多的懷疑,這種懷疑又引發了更多的自我懷疑和迷惘。
現在,孩子對學習沒有了信心,對同伴友誼也沒有了信心,去學校成了一樁很受折磨很痛苦的事情。而不去學校,脫離同伴,自己以后的人生又怎么辦呢?困擾、迷惘、痛苦疊加在一起,壓在一個正經歷青春期風暴的孩子身上,想想看,他除了心理崩潰還有別的路可走嗎?
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有什么藥到病除的好辦法了。這時候的孩子需要一個漫長的心理康復的過程,父母也需要有一個漫長的心理建設、自我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費時、費錢,更費心。

圖片來自網絡
(六)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走到這一步。
這個,不取決于孩子,而取決于父母。孩子生下來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可能把他塞回肚子里重新生。孩子身上攜帶的是我們的基因,只能在基因的基礎上向最好結果努力。
你不可能不限制、不管教孩子。你不可能說:孩子你要玩刀子玩就玩刀子,你要不去學校就不去學校……。你和孩子的矛盾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問題不是矛盾沖突本身,而是怎樣面對和處理矛盾沖突。
第一,你要相信,孩子是非常非常依賴父母的,他非常愿意服從你、讓你開心。我家小朋友三歲多的時候,我去幼兒園接他晚了,老師告訴我說,他問了老師好幾遍:“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等我接到他的時候,他冷不丁說了一句:“媽媽,我會乖的。”要理解孩子的這點可憐巴巴的心理,失去你的愛,是他人生最可怕的事。這樣想了,面對孩子“淘氣”行為時,你的心是柔的、暖的。
第二,你要明白,孩子不“乖”的時候,實際上是在經歷挫折。我家小朋友看電視前說好的只看一集,但一集看完后還要看一集。給他講不可以,他哭。不理他,他又喊又跳又哭。他那會最大的欲求就是看電視,不能得到滿足,他很挫折,很憤怒,就像我們出門的時候,發現路給人堵住了一樣。你要能這樣想,面對孩子“淘氣”行為時,就會是理解的、體諒的。
第三,你要做到,在孩子不“乖”的時候,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小孩子欲求受阻的時候,表達出來的是激烈的情緒。你無法讓孩子不受挫折。你的能耐主要表現在怎么處理孩子受挫后的情緒。你不可以吼叫、嚇唬,不可以訓斥,不能把孩子的憤怒打壓回去。一次次的打壓,就可能給孩子埋下了心理問題的禍根。你得接納他的情緒,疏導他的情緒。你可以輕柔地告訴他:寶貝,你要哭,就哭一會兒吧!等你哭好了,媽媽和你說;或者,你抱著他,撫摸著他,跟他說,電視看多了眼睛要壞的,媽媽愛你,媽媽要保護你的眼睛……。你不能讓孩子把你的情緒帶跑了,失去了控制。
第四,你要努力,讓孩子的身體和頭腦動起來,讓孩子多表達,讓孩子多做主,最起碼讓孩子覺得是他自己做主。有些孩子氣質較弱,膽怯溫順,是天生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要鼓勵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難題自己想辦法。你可以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難題交給孩子來想辦法;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野外的挑戰性活動;多帶孩子參加交往性活動,特別是同伴間的交往活動;鼓勵孩子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把情緒釋放、表達出來……
“乖孩子”是上天的恩賜,但“乖孩子”不是沒感覺的孩子,而是容易壓抑感覺、壓抑挫敗感的孩子。所以,要記著幫孩子舒緩、釋放情緒。孩子“乖”,但這世界不“乖”,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不“乖”,所以,要引導孩子認識、面對真實的世界,從小給他準備應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愿我們的“乖孩子”不要傷在童年!愿我們為人父母的不要無意中成為“禍害”父母!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