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是不是有心理缺陷
厭學是心理缺陷的表現,心理問題和生理疾病一樣,都是成長過程中,有一種心理的缺陷,是從小就一直被忽視的。
每個人都有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孩子也一樣。但是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缺陷,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認知不足造成的
孩子們的認知能力發展滯后,也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區別,所以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就會表現得畏手畏腳。
在短期內,孩子們可能會因為接受到的新信息不全面,或者是別的什么原因而不適應,從而導致對于老師的不喜歡,對于學習產生了恐懼感。
02
模仿
孩子們在模仿的過程中,也會在模仿家長,家長的言行舉止中表現出來。
模仿能力弱的孩子,他們往往會看到一些消極的一面,比如說在看到孩子班級或者小區里比較多的人時,他們會表現出一些不自信的行為,也許是他們能夠感受到,他們也會學習,也許他們并不想模仿這個行為,但是卻迫于無奈,只能憑借著模仿他人的行為,去進行一些行為。
例如有的家長經常對著孩子抱怨,說教孩子,或者是批評孩子,或者是攀比家中的孩子,或者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這些行為都會讓孩子內心感到恐懼怕,也不愿意去接觸陌生人。
所以孩子會把這種行為習慣藏在心里,不愿意去接觸外界的事物。
在學校當中,總是看到一些負面的評價,總是會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他們不愿意去接觸外界的時候,也會有一些負面的評價。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甚至于自暴自棄,失去對于生活的信心,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能力。
在他們看來,社會是不接納他們的,甚至是排斥他們的。而當他們想要去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卻沒有能力去適應,這就會導致孩子對于生活沒有信心,最后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其實這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學好,將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很多時候,當家長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以后,其實是在束縛孩子,孩子們并沒有一個能夠清晰的認知能力,也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是非的能力。
所以,當家長給孩子制定了一個標準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給孩子制定的標準,并不是他們所能夠達到的。
所以家長會給孩子制定標準,是為了讓孩子能夠達到,他們是否能夠做到,他們會接受這個標準。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會很失望,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甚至會把孩子趕出家門。
3. 拒絕溝通
很多家長對于拒絕溝通有著很大的誤區,就是認為孩子不會主動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從來不愿去詢問孩子,是不是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所以,家長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家長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不懂自己的想法的,是不理解自己的,所以他們才會變得如此叛逆。
二、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愿意與家長溝通
1. 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小時候都會比較依賴于父母,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想法。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也要積極的去了解,畢竟孩子也想融入到群體中。
如果孩子一直對家長關閉自己的心門,那么他們很有可能會變得不愿意跟家長溝通。所以父母可以多看孩子的想法,對于孩子們的想法和意見,認真的聆聽,不要忽視孩子的想法。
2. 不要太注重孩子的成績
很多家長都覺得成績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所以會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可能會讓孩子的成績有所提升。但是這樣的行為就忽略了孩子們本身對于學習的興趣,更加的注重孩子本身的成績。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多花心思的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多的底氣。
2. 避免孩子的虛榮心
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心,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受到父母的比較和歧視,那么孩子就會產生自卑的心理,因此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學會引導孩子,不要讓孩子太過注重自己的成績,這樣的話對于孩子的成績的影響就會更大。
3. 避免孩子驕傲自滿
很多父母都喜歡給孩子制定各種各樣的目標,希望孩子能夠做到的很完美,所以即使孩子做的還不夠好,父母也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小的目標,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做的,在失敗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很容易失去信心,慢慢的開始自暴自棄,不愿意學習,而且這樣的結果也是經常會在網絡上出現的。
父母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畢竟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為優秀的人,所以想要孩子有好的性格,父母也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畢竟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的,父母應該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明白自己犯錯的原因,并且引導孩子改正錯誤,這樣的方式更加的有效。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