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不去學校,要不要強迫他去學校?
一個孩子,如果是抑郁癥,要不要強迫他去學校?
什么是抑郁癥,抑郁癥的癥狀有哪些?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很多孩子厭學不去學校,就是覺得去學校之后,感覺什么都沒有了。
有的孩子,一旦上了學,就會覺得自己沒有了可以依靠的人。
他們會覺得,自己在學校里會成百上千人,被老師、同學、家長圍著,感覺沒有人能夠依靠。
于是,他們就會感覺,自己在學校里是多余的,別人對自己好,在學校有很多人,要給自己找一個依靠。
他們會覺得,在學校里,老師、同學對自己好,一切就都很好。
慢慢地,就會變得沒有主見,變得唯唯諾諾諾,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心。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叫做《父母皆禍害》。
作者是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她說:
“15歲的孩子,其實是一只完全不受控的刺猬。
他們既渴望外界的關注,又害怕自己的力量會被攻擊。
既想做孩子的小棉襖,又害怕他們長大了成為一個唯唯諾諾諾、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的家伙。”
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情緒化的,他們很容易情緒化,同時又敏感、脆弱。
作為家長,一方面要做孩子的容器,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穩定的成長環境,讓他們不壓抑自我,才能讓孩子展翅高飛。
另一方面,則要做孩子的傾訴對象,幫助孩子解開心結。
在孩子遇到挫折困境時,給他溫暖有力的擁抱,在孩子心情不好時,去開導他,給他力量。
尤其是在孩子成績不佳時,更要及時地肯定他的努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他更自信。
3.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
《小舍得》里的歡歡在比賽中失利,田雨嵐著急了,馬上帶著她去學校看她。
學校覺得心理健康老師對她很不錯,她也很感興趣。
但是當被現實生活和學校要求完美的時候,歡歡就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放學回家后,看到媽媽在責罵她的時候,情緒失控,用拳頭打她的頭,想到這些,她就很生氣,很害怕。
最后歡歡發現,她每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都會罵她。
歡歡在媽媽的打罵中變得敏感、焦慮,既不喜歡她,也不喜歡她,因為她喜歡的是一個成績好的乖孩子。
但是她的媽媽卻一味地把歡當做自己的附屬品,孩子要什么給什么,父母對她的“為你好”,不加界限,不加約束。結果,孩子變得“調皮、不聽話”,不尊重師長,更不聽父母管教,只知道發脾氣,喜歡“頂嘴”。
歡歡媽媽說: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正確的方法。
所謂“正確的方法”,是指把孩子的錯誤行為變成孩子成長的契機,而不是最終讓孩子自己變成壞的模樣。
所以,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如換個角度看孩子,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些“思路”,把“錯誤”轉化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孩子,抹殺孩子的自尊,“你怎么這么笨,你真笨”,“你怎么這么笨,這么蠢”等。
人的大腦都有一套固定的結構,在幼年時期會將這些固定的模式延續到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中,長期的重復,孩子的大腦就會形成固定的模式。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坦伯格就曾指出,
“一個人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當父母在不斷地用假設的世界去綁架孩子的思維,認為他們就是自己的附屬品,父母的任何決定都應該由孩子來決定。”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才能養出更好的孩子。
2.用引導代替命令,平等溝通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如果以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聽話,那么,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的想法,
孩子會因此變得膽怯和懦弱,而不是變得越來越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心理學家表示,若是孩子被迫傾聽父母的想法,那么,父母就會陷入一種強迫癥,從而更加失去對孩子的尊重。
如果孩子總是被父母命令,
那么,孩子內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內向,懦弱。
3.不要覺得“為你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
有的父母喜歡用命令式的口吻來教育孩子,他們認為這就是為孩子好,就是在鞭策孩子前進。
如果父母每次都因為這些事情的原因去責罵孩子,那么,孩子的內心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因為父母從來都不聽他們的意見,他們從來都是被父母強迫著去做的。
父母要想改變孩子,就要改變自己,不要總是想著控制孩子,給他們更多的空間。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自我成長。
你家的孩子是內向性格的嗎?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