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游戲是似乎是一個世紀大難題,早在手機和網絡不發達的年代,青少年就懂得整夜泡網吧玩游戲,到如今連小學生都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家長們更是在和小孩的手機拉鋸戰中操碎了心。孩子小的時候還算是喜歡和其他小朋友們玩,越長大就越喜歡一個人抱著手機、電腦打游戲上網,在心智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接受了游戲和網絡中許多不合適的信息,焦慮癥、抑郁癥和一些反社會人格也會不斷增加。
究竟是什么讓今天的青少年逐漸減少出門社交,不斷沉迷手機、沉迷游戲?英國媒體人米蘭達·格林在《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說,是因為今天的青少年被剝奪了“冒失的自由”。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創辦于1888年的國際性金融媒體
所謂“冒失的自由”,指的是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叛逆行為。這種叛逆行為每代人都會經歷的。這些叛逆行為要么就成為秘密,要么就成為日后聚會的談資。但是如今,卻產生了一個新的變量:社交網絡。格林引用一位專業人士的話說:“青少年的生活更公開了,他們距離被別人貶損,永遠只差Snapchat里的一張照片,或者Facebook里的一個帖子。”
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談論網絡游戲
格林曾經在一場中學辯論賽中當評委,這場辯論本來是關于假新聞的,但卻變成了青少年如何管理自身在線角色的焦慮的討論——他們糾結于一個觀念而不可自拔,“認為在自己16歲時,可能會在網上遭遇一些可怕的事情,由此毀了自己的余生。”
電競是指電子游戲比賽達到”競技”層面的活動,國家體育總局已將電競改批為第78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
因此,格林認為,同之前的幾代人相比,現在的青少年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冒失的自由”被剝奪了。他們擔心自己的冒失行為在社交網絡上放大,搞得自己身敗名裂。因此,也就不奇怪為什么現在的青少年更愿意宅在家里玩手機,不愿意出門社交,社交網絡事實上成為了一張網,讓青少年不敢真正地進行社交。
對此,格林認為,與其逼著青少年戒掉手機游戲和社交網絡成癮,不如培養他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現在歐美一些學校甚至有了冥想課和心理輔導師,而在微信微博幾乎承擔了所有社交通訊的中國,格林的觀點也能給中國家長一些啟發,即教育孩子用健康的心態對待網上大家對自己的言論,同時也不做網絡上肆意評判的鍵盤俠,孩子沒有被人“監控”的壓力了,“冒失的自由”也就會隨之回來。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