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厭學孩子怎么開導,各位家長都有一個疑問:
我家孩子這次數學考試不及格,我幫他分析試卷的題是因為計算失誤,是粗心大意導致的,我幫他分析,下次再出錯的概率是不是要減小呢?
孩子說是,這樣老師就不會叫我回答問題了,下次做題的時候再認真點,多點時間多做,更不至于浪費時間,這下,他好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不會再犯錯了,反而更愿意聽我說話了,好像被老師、同學、家長批評的感覺真好。
我們聽了道理都能理解,但是在當下,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情況,需要的不是別人對自己評頭論足,而是先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正確的時候,就能更好的幫助別人,也能給別人帶來溫暖,成為一個善良,冷靜,懂事的人。
《論語·陽陽》曰:“過猶不及,適得其反。”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正確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事情,也要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1、
不關心他人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孩子身上,在孩子的身上,父母總是忽視了他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漸漸的學會了不關心他人的感受。
不關心他人的感受,導致孩子逐漸的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不關心別人的習慣,這樣的性格會導致孩子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人的認可,也就不會再去努力的做事情了,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私自利,而且還會讓自己的家人給自己帶來麻煩,不僅影響自己的工作,還會影響到家人的健康。
2、
不關心他人的感受
“媽媽,我沒考好!”
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在別人面前父母就會脫口而出“我為了你好,從來就沒有好好的管過你”,這樣的話語不僅不利于孩子成績的提升,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會對父母的關心嗤之以鼻,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更加不愿意與父母交流了。
3、
以自我為中心
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排斥的情緒,并且在今后與他人溝通交流時,也不會與他人進行分享,這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敏感的表現,往往會讓他們變得自私自利,不愿意分享。
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想讓孩子做到禮貌待人接物,自己就要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當孩子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給予鼓勵,并且積極的參與其中,給孩子起到一個帶頭作用,讓孩子更加的努力做到這一點。
二、懂事的孩子容易養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在有禮貌方面會比較好,所以即使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也會不自信,因為這樣的人沒有什么朋友,也會不顧及別人的想法,特別的懂事。
這其實是家長的過度的縱容,而不是孩子的努力。
事實上,有些孩子比較懂事,孩子能夠理解家長,也會非常懂事,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會非常的努力。但是有些孩子的懂事并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他們并沒有家長的關愛。
所以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家長都不要再埋怨孩子了。
一個孩子的懂事,不僅對他個人成長,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第四、不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因為聽話的孩子一旦遇到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很痛苦的。
這種人格會讓他覺得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同,從而容易產生矛盾,甚至會引發犯罪。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難培養出領導型人格,因為他很容易就把別人的行為跟自己的表現相比。
所以,孩子做事情,如果總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不能很好的克制,很容易產生矛盾,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
第五、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暴力,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總是以暴制暴,父母就是以暴制暴的。
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孩子不知道怎么去處理問題,也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問題,這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暴力”。
打罵是下下策,”棍棒”是下下策
俗話說”不打不成材”,
這是從調皮搗蛋開始的。
在我們小時候,或者在我們上學的時候,都有過被父母打,被老師打的經歷。
“子不教父之過”的故事很多,對于一些不甚明白其中的家長來說,孩子不聽話,就是一頓”家風”。
這就像是一個絕對的悖論。
我們小時候沒有受到過父母的打罵,甚至在長大后都沒有挨過打,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孩子成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呢?
父母總是暴力教育孩子,甚至還會造成一些很嚴重的后果。
對于一些孩子來說,他們的想象力比較豐富,對世界的認知也比較簡單,不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