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孩子厭學、網癮、逃學、早戀、離家出走、學習壓力大……其實,孩子有厭學情緒的時候,一定是有原因的。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兩大原因,分別是孩子厭學背后的心理原因。
01 厭學背后的心理原因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厭學心理是指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學習活動單調、枯燥、乏味、沒勁,如果任由其存在,必然對學習感到厭倦。
具體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易走神、小動作多、寫作業拖拉、馬虎潦草、應付作業、經常性地將自己的學習困難、家庭作業等歸咎于老師或家長,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意無意曠課,出現厭學心理。
02 厭學心理的產生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貝特·麥克斯科恩
曾提出過一個關于動機對人的影響。
他把人類的基本需求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口欲期、安全感、成就感、休閑期和學習期。
口欲期是指幼兒自主性明顯增的時期,兒童開始逐步掌握主動性、主動性和成就感,這種心理特點在幼兒時期就能持續出現。
從心理層面上講,一個孩子能夠主動學習的主要是安全感和自主性,
而這種內在的力量會推動孩子“逼迫”自己去學習。
學習的自主性一旦產生了,孩子便可以自發主動地去學習,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就能主動地學習。
這也就意味著,在孩子進入小學后,學習就要比同齡人優秀,甚至比同齡人更加出色。
當孩子進入初中后,他進入了青春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也會慢慢發生變化,但這也意味著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意識,開始出現反抗心理,這時,父母要理解并鼓勵孩子,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把2歲到3歲這段時間劃分為“反抗期”和“依戀期”。
2歲是孩子“自主意識”形成的階段,這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不想讓別人干涉他的生活,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想擺脫家長的控制,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到了3歲左右,孩子的“叛逆”表現會達到高峰期。這時候,孩子能夠逐漸擺脫對家長的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大人“,這是個可喜可賀的變化。
但是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情卻變得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喜歡被父母控制,同時他們更渴望自由,不喜歡被父母約束。
為什么會有“叛逆期”?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多事情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被父母控制,不喜歡被父母強迫著來做事情。
比如孩子出門要買東西,你可以讓他自己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說這個東西一定是他想要的,你可以告訴他,“我給你準備了一個大大的理由,如果這個東西很貴,你可以選一個價格更貴的,但是它們絕對不屬于你的東西,你可以買一個這個,因為家里已經有了很多類似的東西了,是不是你可以理解和接受這個東西呢?”
這樣既讓孩子感受到了尊重,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了要有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名牌。
05
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也許會被父母無情打斷
現在的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忙于家務,要么忙于加班,要么忙于家務,把教育孩子的任務交給學校,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只有養育者的角色,教育者的角色應該是老師的角色,但是父母的角色卻只是輔助者,這個角色不是對孩子進行管教,而是孩子主要的教育者。
當我們扮演的是引導者、呵護者、陪伴者,而不是要求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是否優秀就能否成為優秀的孩子。
05
有的孩子只是反映家長沒有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最近一段時間,看到一個提問:為什么現在家長都熱衷于早教?
其中一個回答是這樣說的:
作為家長,我覺得早教應該是學校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事情。孩子的學校的教育需要家長和孩子雙方一起參與,而不是家長把孩子扔給老師,要么自己不管,要么直接去把孩子送給學校,不然這樣孩子的習慣就永遠改不了,耽誤孩子的成長。
好的家長,就不會把孩子扔給老師,而是教育引導他,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對于小學生而言,就該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家長老師的重視還是老師的鞭策,都是家長和老師們關心的一個話題。
我的一位朋友,孩子讀一年級的時候,朋友因為要給孩子報課外班,所以就給孩子報了七八個課外班。孩子在學校里很開心,回到家就開始做作業,孩子有些許自由散漫,家長也管不了。
看著孩子學習效率低落,作業質量差,孩子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朋友整天愁眉苦臉,眼睛總是黑沉沉的。他怎么能提高學習成績呢?但是,他卻很后悔。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孩子在學校里學的知識是有限的,老師只能對大多數學生的知識進行講解,所以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課堂的學習還是不夠用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