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厭學情緒的解決,教育孩子家長都是重中之重,無論是父母的諄諄教導還是學習的努力都能解決問題。為什么要培養孩子厭學情緒?家長要有清楚的認識,教育孩子真的需要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而不是考慮孩子的意愿。
孩子為什么會厭學?
1、教育體制的影響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厭學的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如不想上學,但不愿意接觸老師和同學,不愿上課,不愿做作業等。但是,學生個體差異很大,即使是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的人,他們在時間和地點上的差別也會比較明顯。人際關系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一些學生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沒有耐心,使不良的厭學情緒逐漸蔓延開來。
2、對學習任務的認識不清
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習失去信心,稍不順心就不想上學。厭學情緒也可能引發他們對學習的逃避和對抗。學生的厭學情緒也可能引發他們對于學習的曲解,比如他們認為在學校浪費時間在補習班就會讓他們更加討厭學習,從而影響他們的成績。
3、對學習的目的不明確
有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習沒有責任心,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老師等的事。父母要求他們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對他們來說就是為了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學習,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4、對學習沒有興趣
有的學生對學習維持著無所謂的態度,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抱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卻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并且,由于在學習上不認真,成績比較差,老師會經常批評,同學也會孤立他,所以,他就會覺得學習沒有什么用處,所以,他就會逃避學習。
5、厭學的情緒容易出現,當孩子厭學時,家長沒有及時引導,導致孩子厭學。
有一種厭學叫:學習沒有動力。
孩子的厭學是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因為孩子總是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一提到學習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
有的孩子甚至對父母產生恨意,根本不想學習,回家就想著玩手機。
怎么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培養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先要增強孩子的自我驅動力
何為孩子的自我驅動力?這個概念源于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內驅力”。
什么是自我驅動力?
自我驅動力簡單的說就是“我想做得更好”。
當一個人做事情快要失去興趣的時候,他就會失去興趣,從而產生一種內心的“自我”。
當一個人長期被外界的目標所束縛住,自己很可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就很容易被外界的誘惑吸引。
孩子想要提升自我驅動力,一定要讓他覺得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找到了真正的動力,孩子就會產生動力。
如果目標實現不了,孩子很可能會感到很失落,甚至是崩潰。
其實,只有從孩子的內心出發,把真正要實現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后讓他感受到自己在這個階段所做出的努力行為。
3.對孩子來說,有太多的期待。
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很可能會失落。
孩子們在壓力下,為了考個好成績,會在家長會上偷著做一些家長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比如,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我期待你考多少分,你就必須考多少分。”
那么,家長會就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公布成績和排名,會成為孩子厭學的“溫床”
學校和老師不公布成績和排名,作為孩子學習生涯的一部分,卻成為孩子在精神上,道德上,身體上的負擔。
所以,家長會認為,學校不公布成績和排名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著想。
但是,在孩子的人生中,升學是他的第一個任務,是為了能夠提高學習成績,為了讓自己以后能夠在這個社會上能夠有立足于社會的能力。
而不是為了一個成績,為了一個名校的名次,為了這個以后能夠出頭就業,為了這個社會的和諧穩定而努力。
而“雞娃”的家庭里,還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缺席的爸爸,這就是讓孩子陷入巨大的焦慮之中的根本原因。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已經將他安排好了一生的命運。
他不僅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還要對孩子學習成績進行規劃。
當孩子有稍微退步的時候,就要嚴加管教。
尤其是有些事情一旦做得不好,便會遭受到父母的指責,他們就會為了孩子委曲求全,而忽視孩子的感受。
就像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說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天賦,都有他的獨特的天賦。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天使,可是有的孩子天生就比很多孩子要聰明伶俐,要多藝得多,父母就應該多陪孩子,多陪孩子玩,多陪孩子做作業。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