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書信格式是初中語文,初一高四上了半學期,感覺挺奇怪的,也有點叛逆,但沒有一點主動權。大學四年,自己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就主動給同學寫信,然后就回家來陪讀,這三年沒有和父母發生任何矛盾,也沒有和父母發生任何矛盾。
那段時間,爸爸媽媽每天都回來陪讀,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在學校一天發生了什么?”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爸爸媽媽也都是來回詢問,再比如,“有沒有跟同學相處得不好?”“有沒有喜歡的同學?”“是否愿意跟新同學接觸?”“學校里有沒有什么喜歡的同學?”“有沒有喜歡的同學?”“有沒有交新朋友?”等等這些問題,每一次的親子溝通,就是一次次讓人窒息的災難,而無處不在的家庭暴力,往往更像是“打在孩子身上的巴掌”。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埃爾金.伊本杰在《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公式:“溝通的總效果取決于對方會不會聽你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暴力是非常可怕的,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如果經常以這樣的語言暴力溝通,孩子漸漸的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內心充滿著對父母的怨恨,繼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親子關系破裂。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這樣說,比起訓斥孩子,更應該這樣說: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這樣說話真的很不禮貌,希望你以后不要這樣說話。
我知道你很難過,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你可以和我說說當時你的想法和看法,我相信你一定會理解的。
因為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我先向你道歉,然后我再來幫助你,好嗎?
而不是說:你這樣說話會讓我很難過,我向你保證,我會尊重你,不會在你生氣的時候去打擾你,你也尊重我。
也不要說:你這樣說話,我會傷心難過,甚至會讓你更難過。
你這樣做,我很難過,也很難過,你的表現也很讓我傷心。
我們在孩子生氣的時候,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處理好孩子的情緒。
第三個層次,是“建設性批評”,也就是“建設性批評”,它的內涵就是建設性批評的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指出錯誤,指出該做的事情錯在哪里,而建設性批評則是指出錯誤中的危害。
這五個層次構成了我與孩子交流過程中要注意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聽孩子把話說完,不打斷、不給建議、不逼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第二層次,是孩子說完以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和他一起商量的結果。
第三層次,是看孩子愿不愿意跟你商量。
這里的傾聽不是聽孩子把話說完,家長閉嘴就敷衍了事,我們要聽孩子把話說完,孩子說完了,我們要告訴他問題的關鍵,這樣孩子就容易和我們聊一些具體的事兒,而不是一味的回答“好的”“知道了”。
第四層次,是提出問題后,并給出建設性的意見。
在這一層次,需要家長拿出足夠的耐心,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從而說出他的看法,他的想法,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可以去翻看孩子的聊天記錄,與孩子的閨蜜進行溝通,也可以問一問孩子的看法,看看孩子最近的表現是什么,是不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了,或者是和同學發生了矛盾,也可以通過書信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更全面的了解到家長,不至于最后搞的自己很生氣。
第五層次,是有比較嚴重的厭學心理,覺得自己沒辦法適應高中生活,特別是因為學習成績下滑,感覺不到自信,感覺不到將來,在學業上沒有興趣,所以不想學習。
第六層次,是有比較嚴重的厭學后果,通常這個時候家長也會很焦慮,這個時候家長會很容易受挫,感覺到對孩子的未來很迷茫,對孩子未來很迷茫,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會讓孩子經常性的失眠,在這些表現的背后都是家長的焦慮情緒,同時也會讓家長變得很焦慮,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多理解家長,這樣才能讓家長變得更加的淡定,然后我們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走出抑郁情緒。
當家長真正進入焦慮狀態的時候,才能夠帶領孩子變得更加的平和,這也是我們家長需要學習的,因為我們的家長焦慮是帶著焦慮的,而我們的焦慮是帶著不理智的,所以家長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以理性的思維去判斷孩子的行為,因為家長的焦慮只會讓我們和孩子,越來越遠。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298.html